2021年11月20-21日,我院举办“教育治理现代化与教育制度创新”论坛。本次论坛围绕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聚焦区域教育治理、教育制度创新、教育评价、学校系统改革和课程教学改进等议题,特邀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北京大学等19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参与研讨,旨在主动服务“十四五”国家教育治理与发展战略,服务广东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教育一线现实需求。
马卫华副校长代表学校热烈欢迎与会专家,向长期关心支持华南师大建设发展的领导、朋友们表示感谢。她指出,新形势要求新作为。教育研究者将以自己的使命与担当,在总结教育实践智慧的基础上,通过前瞻研究支持国家教育改革,更好地服务高质量教育发展。72886必赢将发挥学科优势,继续举办高端教育研究论坛,打造南方教育研究高地,为教育治理现代化与教育制度创新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撑。
院长胡劲松教授对线上、线下参会专家和同行表示热烈欢迎,指出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助推作用,教育学科未来会继续加强教育制度创新知识供给,加强服务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人才支撑。论坛开幕式由院党委书记卓雄辉研究员主持。
本次论坛分上、下两个半场,共设置四场主题报告,分别由王晓莉副院长及孙碧、潘蕾琼和陈志辉博士主持。
围绕城市、乡村和民族地区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夏惠贤教授分享了支撑现代教育治理的创新团队建设“上海经验”——项目制运行、学术例会制度、绩效考核和团队成员动态调整。湖南师范大学72886必赢院长刘铁芳教授一直关注乡村教育,他呼吁,将乡村教育置于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背景中,关注乡村教育的基本精神问题,要增进乡村理解,激活乡村想象;要增进教育生态的多样性;要增进乡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文明自我更新。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龚欣副教授提出,振兴乡村教育应重视“供需适配”,确立适宜的育人目标和教育形态,成立专门的乡村教育振兴科室,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城乡要素交流,打通教育公共服务递送“堵点”。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李晓华教授分享了“省-校”合作的校本经验,提出对口支援民族地区高校发展三条“新路向”,即升级对口支援的纵向层次、下沉对口支援的合作项目和建立多元化的监督评估体系。他还指出,新时代支援民族地区高校项目要激活三种“力”,分别是对口支援政策的支撑力、区域协调发展的外在驱动力和内涵式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教育制度实践与理论创新方面,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常务副主任荀渊研究员指出,“中央—省—市—县”四级政府治理框架中,县域教师教育治理已成为我国教师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基石。他认为,县级区域内,构建政府、高校、中小学及第三方机构互连的教师教育共同体,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径。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执行院长严从根教授提出,应从“教育制度生产”“教育制度文本制作”和“教育制度实施”三个维度,评判一项教育制度创新。基于公共理性,实施协商对话,是“好”的教育制度创新的逻辑前提。
针对学校体制机制改革问题,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院长邬志辉教授提出,义务教育具有普及性、强迫性、公益性和共同性。新形势下,更要坚持国家举办、公益属性和政府主责的基本立场。深圳大学教育学部主任靳玉乐教授指出,义务教育学业负担治理不能停留在“点对点”的表象治理。不仅要注重认知上的深层疏导,还要关注“加法式”改革带来的情绪负担。他提出,政府、社会和教育界要协同建立“法治”“德治”和“自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阎凤桥教授聚焦公立大学民主集中制决策机制,指出“信息”与“人情”的强相关性,平衡好价值理性、工具理性和交往理性三者才能处理好其中的“错位”问题。清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文雯副教授聚焦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介绍了资历框架、协议式和学分银行三种模式,提出了影响国家资历框架制度多样性主要是“职业教育的主导力量”和“教育培训供给水平”两大因素。
在探讨教育评价改革问题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教授从治理视角提出,全面发展与学业发展是有区别的两个概念,要构建“儿童全面发展评价”和“学生学业发展评价”双重体系。建设双重评价体系时,先要达成概念共识,再拟定相应标准,确立双重评价的多主体治理体系,实施对学校、教师评价的循证-问责策略。72886必赢卢晓中教授围绕大学评价改革促进高质量大学建设,从方向性、系统性、科学性和文化性四个维度,深入探讨了评价改革的牵引作用。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文静副教授提出,院校特征是评价大学生学习满意度的关键指标。紧抓院校特征是实现学习满意度提升的重要通道,也是实现新时代高等教育分类评价和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龙宝新教授围绕大学论文评价制度改革提出,要构建立体评价系统,开展多参数、互参式评价;要严守学术正当逻辑,聚焦知识创新元评价,要加快元评价制度建设,为论文价值评价保驾护航。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张青根副教授提出,高等教育人力资本对本地、邻地的绿色经济发展有显著促进效应。在人力资本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过程中,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发挥中介效应。
谈到学校教育和课程教学改进时,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李长吉教授提出,道德是课程的原点。他分析了课程道德原点的“失落”现状,提出“追寻”原点的三条路径:顶层设计上,回归课程的道德旨趣;实践运行中,彰显道德的多层意涵;学理支持上,把握课程研究的道德路向。广州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马凤岐教授提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目的在于态度和价值观。“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至今仍不能忽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础性作用。西南大学教育学副部长罗生全教授提出,新时代学校课程治理,要从“结构化治理”转向“内涵式治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要突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西北师范大学教学质量监控处处长熊华军教授关注在线教学的缺陷与优化问题。他从“教学临场感”概念出发,提出增强在线教学临场感,应注意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方面入手加以优化。
副院长曾文婕教授用三个关键词总结本次论坛,分别是“为了教育的治理”“对于教育的治理”和“作为教育的治理”,表示当下讨论教育治理中的价值、理论和实践问题富有现实意义。卢晓中教授致闭幕辞表示,疫情当前,线上、线下学术交流成为常态,同时更期待在线下面对面互动,还对台前幕后服务的老师、同学表达诚挚感谢。论坛闭幕式由虞嘉琦博士主持。